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时间:2019-09-24    查看次数:     
T 浏览字号


    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所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想兼备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我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2004年上海海事大学“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课题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查,一是有利于全面了解我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对学校几年来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进行检查;更重要的是它将促进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和内涵,努力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此次人文素质状况调查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我校六个学院的本科生,按20%覆盖面发放问卷。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不仅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以及人文素质对自身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也有了一个自觉的意识。但是通过调查也反映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有许多薄弱之处,如大学营造育人环境上还有待提高;校风建设任重道远;第二课堂活动仍待改进;还需要积极探索、办好人文素质讲座;需要把两课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需要拓展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的范围和内容;需要将德育教育从方式、内容和效果上进行加强等。
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要针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使大学生自觉地将人文知识内化,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人文学科的实施,培养和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步入人文艺术的殿堂,接受历史、文学和哲学的熏陶,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净化心灵,健全人格;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反思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作为提高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教育落实到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上来,因此只有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彻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贯彻到学校为学生服务的各系统部门中,学校上下通力合作,才能使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学校从管理体制,尤其是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教职工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等全方位进行改革,营造育人的良好环境,从而使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
    二、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要提升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还需要积极探索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立起合理的教育框架,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全校上下,从管理到教学、从教师到学生充分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理念和教育方针来贯彻执行,由此形成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以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为软环境,以第二课堂的蓬勃开展和第一课堂的改革创新为操作层,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质量保证。这三个层次的建设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是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得以提升的前提。
    1、培育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层次建设就是培育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问卷调查显示,在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校园文化氛围被广大学生排在了首位,其次是学生素质、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但不少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校风平淡。可见要真正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形成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风气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从教育的内容看,人文素质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课程上的知识传授。课程只是传播人文知识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环境,提炼和培植学校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让学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用文化,让学生在校园氛围的熏陶下,逐渐感悟、理解人文精神。校园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漫长的历史积淀。因此,要提升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需要学校高层制定长远规划,明确目标和职责,分解工作和任务,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分阶段、抓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并和师资队伍建设、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机关改革等结合起来,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诸方面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真正服务学生,为学生提供舞台。
总之,校园文化的氛围受着社会大环境、学校重视程度、高校文化传统、专业背景、教师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的培育不仅仅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事情,更重要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推进第一课堂体系改革
从教育的目的看,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求记忆和掌握一定的知识,更是要重视逻辑思维的锻炼,重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人文精神,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其中第二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操作层中加快第二课堂的建设对于校园文化的培育具有积极意义,两个层次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课堂的建设中人文素质讲座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人文素质讲座要从内容、范围和质量上做文章,打出品牌,提升效应,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地参加。这类讲座首先要突出人文主题,尽量选择既能拓展学生思维,又为青年学生接受、感兴趣的内容;邀请有关学者时要兼顾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尽量选择有讲演能力、对学生有感染力的学者。
    此外学校还需要大力发展各类社团活动,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沙龙活动,它是提升校园文化的另一有效手段和重要内容。调查显示学生们普遍认为参加社团活动很有收获,可以“锻炼自己”、“丰富业余生活”、“结交朋友”、“扩展知识面”等。学校可以通过搭建各种平台,以这些社团活动为载体,将不同专业、不同经历但又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结合起来,发挥他们的学术专长和优势,提高综合素质。调查表明,还有许多学生没有机会或没有意识参加学生会、社会实践、艺术节等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了解他们的需求,着重考虑学生个性的特点,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社团的成长,满足每一个不同个性学生成材成长的愿望。
    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因此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途径。要加强操作层中第一课堂的改革,首先应在专业上尽量向人文教育拓展,在学科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上重视文理学科的综合,有目的地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培养人文素质的具有广泛性、交叉性和时代性的课程。其次,增设以培养人文素质为目的的一些人文社会类的选修课、特色课程、短期培训等。最后,要利用学校已有的德育教育的基础,发挥“两课”的主阵地作用。“两课”教育的质量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文化领域的地位问题,只有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两课”教育之中,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两课教学中,才能提升当前“两课”教育的吸引力。
    3、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人文素质体系的质量保证。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更应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楷模。”教师队伍需要高学历、高文化、高素质、高要求,培养文理兼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的素质提高还是寄予很高的期望。教师职业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教师的劳动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师的劳动手段也不是手中的教鞭、教材,更重要的是靠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格。
    因此一方面一定要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校可以通过有效的政策给教师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和教学能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重视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创新素质真正发挥他们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
    总之,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发展和完善校园的传统文化,将会大大促进全社会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使人文知识内化的主体性动因发挥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学校通过加强第二课堂活动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学生充分接受人文知识教育;学校通过培育浓郁的校园文化,让学生能在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中学习;学校通过树立人文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质。
调研显示大学生人文知识相对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学生也许会拥有很丰富的人文知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具备了相应的素质,更不能说他们就拥有了相应的能力。因此,当前人文知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将所学的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学习最强有力的动力来源。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动机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强烈冲击,如现在不少学生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为负担,或者仅仅是为了拿学分而被动地学,他们没有认识到人文科学的独特价值和学习人文知识的终生受益性,由此造成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的疏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习动机的内部推动作用,才能将学习成果内化为人文素质。
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主体性,发挥学习内部动机的推动作用,才能将学习成果内化的主体性动力。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是通过灌输的方法,而是启发式的方法使学生正确把握人文知识学习的意义,使学生了解学习目的,理解学习的价值,增强学习的兴趣。在教育的方式上,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寻求最佳的实现途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者可以从学生的这些兴趣点出发,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体,采用佳作欣赏或艺术座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将朴素的人文知识内化成高尚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教育者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具体特点,对症下药,因地制宜,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上一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 校园网贷是黑洞,易贷也易“die”
部门简介  |  思想政治教育  |  健康教育  |  国防教育  |  奖助医保  |  公寓管理  |  辅导员之家  |  办事指南  |  下载中心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学院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水海子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电话:0871-68625588 68625589(传真)

移动微信
学院微站
Copyright©2010-2012版权所有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滇ICP备12006809号-1 云教ICP备1206019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938号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