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论坛心得体会
时间:2023-04-25    查看次数:     
T 浏览字号

  当前,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要求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由于受到家庭及成长环境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存在自我价值感低、自尊水平低、喝酒抽烟沉迷游戏等思想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从表面看是心理健康问题,但实质上不能简单地归于心理问题范畴,而是与学生的思想层面问题有关,如态度不认真、缺乏目标等。这些问题如果单纯靠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来解决,可能会陷入滞后、缺位、未能全面解决问题的局面。对此,可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思政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实现协同育人。

  浙江大学的马建青教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具体目标上存在差异。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心理的调适、矫正、发展,基本目标是解决来访者的心理困惑、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或使来访者更好地了解自己、适应社会,主要立足人的心理层面,立足人的微观世界。思政教育则重在思想政治品德的提高、塑造、改变,基本目标在于培养人的良好品行,使人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人,立足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而且以社会层面为主。

  思政教育则重在思想政治品德的提高、塑造、改变,基本目标在于培养人的良好品行,使人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人,立足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而且以社会层面为主。同时,他也指出两者相互联系、互为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政教育的前提,是完成思政教育目标的保证,而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塑造健全心理、健全人格的基础,任何一者的损害都会危及另一者。而从终极目标或根本目标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两者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和时代新人。

  吴亚子教授提出第一,新课程体系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对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下,对原有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模式做出综合性的调整。在新课程体系建设中,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对原有课程教学体系进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新课程体系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对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关系、心理教学实验和心理案例关系等各层面的内容。并且,在新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汲取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主张在多元化的教学途径中突出对学生个体性的强调。这样的教学体系,在指导思想方面突出了“以生为本”的特征。

  第三,新课程教学体系明确了高校心理学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对传统心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传统的心理学教育课程体系的缺点很多,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心理健康知识,以及预防、调节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方法和技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对以消极取向为主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第四,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快新教学体系建设步伐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要加快心理教育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步伐,需要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入手,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探索构建当代心理教育体系的新模式。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改意识在高校心理学工作中,高校教师处于关键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社会转型期,心理教育工作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教育的内容也更加复杂。要胜任新时期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教师们需要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在充分认识到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基础上,提高服务的责任意识,提高教育与教学能力。

  2、更新工作方式与方法,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第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构建心理教学内容体系新课程教学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涵盖环境适应教育、学习心理教育、挫折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心理学教育原则。

  第二,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设立不同的教育与教学体系,并且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应以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个性发展的水平、特点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各有侧重的培养和训练,制定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内容。


文章来源: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初审:杨永青

复审:李艳梅

终审:李汉雄

上一篇: 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方法——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
下一篇: 寒假研修蓄能量学习“充电”促提升——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传统文化与心理咨询中心全体教...
中心简介  |  工作动态  |  教学培训  |  教育活动  |  心理咨询  |  危机预防与干预  |  心灵成长  |  科研动态  |  下载专区

学院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水海子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电话:0871-68625588 68625589(传真)

移动微信
学院微站
Copyright©2010-2012版权所有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滇ICP备12006809号-1 云教ICP备1206019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938号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